红十字:开启两岸交流先河
从《金门协议》到历史性握手
199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署《金门协议》
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据报道,习马会后的晚宴,台湾方面准备了两瓶珍藏的1990年9月两岸红十字组织签订《金门协议》当天出厂的金门高粱酒,以此带出两岸交流的典故,强调两岸交流的源起。
金门商谈,转瞬廿载,但当年的一些细节至今历历在目。回顾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为推动两岸交流,发展两岸关系所做的努力,看到今天两岸关系的大好形势,令人既感欣喜,又有颇多感触,最突出的有三点:
认同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两岸历史及现实问题的前提
“九二共识”是两岸认可的共同政治基础。而“金门协议”应该视为“九二共识”的滥觞。
199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在金门举行商谈,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经充分交换意见后,达成协议,即《金门协议》。
这是1949年以来,双方分别授权的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是两岸民间团体以事务性商谈的方式解决两岸交往中产生的法律事务的第一次;也是最早实践 “正视现实,建立互信,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新尝试。
《金门协议》的签订,为两岸民众架起了一座人道的桥梁,“金门协议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有此硕果,源于大家的一个共同认识:都是中国人,有什么不能通过商谈解决呢?
金门商谈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其间还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诸如组织名称、个人称谓、时间纪元等等,但因为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上有共识,即使出现过一些争执,也很快就得到了妥善解决和处理,从而使《金门协议》顺利签订。
坚持相互尊重是正视现实、化解矛盾的钥匙
此次习马会,双方通过沟通商定,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做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1990年的金门商谈,在“人道”原则作为红十字运动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前提下,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秉持务实与“双赢”态度、坚持相互尊重的精神,是《金门协议》得以顺利签订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从来比较注重名分,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两岸红十字组织的交往中,横亘在双方面前最大的难题仍然是名称问题。双方都认同一个中国,但内容不同,表述各异,如何在异中求同,既坚持原则,又充分考虑现实,给对方足够的尊重,的确是一道考验中国人智慧的难题。
现在大家已经熟悉的“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这个称谓,是在金门商谈过程中产生并写进协议中的,得到了双方的认同并接受。
商谈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落款时的纪年方法。这个问题在商谈中耽搁的时间最长,颇费了一番工夫。究其根本,实质上还是名称问题的延伸。
焦点在我方坚持用公元纪年,陈长文(时任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则坚持用民国纪年。
这时,双方又一次适时实施了“妥协”艺术。陈长文签名后的时间是:七九、九、十二;韩长林(时任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签名后的时间是:九○、九、十二。 双方商定,签名以下不公开,这就是后来公开的消息中人们看不到签名落款的原因。
这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不伤尊严、互相尊重的方案,可以说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代表作。
大力推进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途径
金门商谈前,陈长文来大陆访问时提议,双方可以考虑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冬夏令营,着重介绍中国地理和历史。随后,从1994年开始,双方交替在大陆和台湾每年举办两岸红十字青少年冬夏令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了双方了解,增进了同胞感情。
曾有这样一段佳话:台湾的孩子听到大陆厦门的孩子讲闽南话,感到亲切又好奇,就问:怎么你们也会讲我们的话?当厦门的孩子“纠正”说,应该是你们怎么会讲我们的话呀。闻此,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两岸红十字组织就这样开启了两岸交流的先河,从红十字青少年冬夏令营逐渐扩大至各个领域,比如参与救灾、水上救护训练、红十字工作者互访、参与见证遣返等。在互动交流中扩大了双方的认知,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和福祉。正是,相知无远近,本是一家亲。
海峡两岸一分为二的既往历史,给多少骨肉同胞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但是,“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两岸中国人,一定能在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自己的聪明智慧铸造新的辉煌。
红十字架起跨越海峡的人道桥梁
《金门协议》的签订成为海峡两岸友好交往的开端。之后,两岸红十字组织间的交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入,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重要渠道。
为两岸同胞转信寻亲
两岸寻亲暨寻人转信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台交流传统业务,也是两岸红十字组织打通交流接触渠道的标志性业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尚不通往来,中国红十字会首次通过红十字这一特殊渠道,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建立联系,达成共识,为两岸民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寻人转信工作,使隔绝已久的同胞再一次燃起了寻找亲人的希望。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不断改善和优化程序,为受助人群提供更加简洁高效的服务。
截至目前,历经30余年爱心传递,两岸红十字组织共转寄信件300多万封,办理了超过10万件寻人个案,其中有4万多个案寻找到了离散亲属。
根据《金门协议》,自1990年至2014年,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参与见证了遣返作业228批,总人数达39049人。
促进两岸红十字青少年交流
青少年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两岸统一的重要力量。《金门协议》签署后,1993年,两岸红十字组织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成为两岸青少年沟通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
此后,两岸红十字组织达成合作意愿,双方每年轮流举办丰富多彩的夏(冬)令营活动,内容包括急救培训、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青年联欢、体验教育、社团交流、技术研习、参观考察等。截至目前,两岸已连续举办22届夏(冬)令营,近1000名青少年参加了活动,成为两岸青少年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两岸红十字组织一致同意将执行多年的夏令营提升为两岸青少年“红十字人道之旅”项目,每年开展一次,并将其作为重点交流项目列入海峡两岸三年合作备忘录。2014年与2015年,两岸红十字组织分别在台湾与福建各举办了一期青少年“红十字人道之旅”活动,双方共有140人参加交流。
每逢灾害互相救助
海峡隔不断,毕竟同胞情。无论哪里发生重大灾害,都会牵动着两岸同胞的心。救灾工作中,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密切合作。
1999年9月21日台湾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即向台湾红十字组织表达了派人赴台开展救助、提供救灾物资等愿望,并向台湾红十字组织捐赠了约332万美元,用于地震救助。这是两岸首次在自然灾害领域相互支持并尝试开展合作。
此后,两岸红十字组织在自然灾害救援救助领域的合作逐步强化。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助行动,成为两岸红十字组织合作开展灾害救助的典范。汶川地震发生后,台湾红十字组织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向灾区派出了搜救队及医疗队开展救助,并捐赠了大量救灾物资。为帮助灾民早日恢复生活和生产,双方签署协议,合作参与川甘陕三省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这次合作,为两组织合作参与灾害救助奠定了基础。
2009年台湾“莫拉克”风灾,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接连发生,两岸红十字组织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考验,充分发挥和展示了红十字组织的人道力量。
“红十字博爱论坛”联结两岸
2011年6月,第三届海峡论坛期间,首届“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在厦门举办,成为海峡论坛的子论坛。至今,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不仅丰富了海峡论坛的内涵,还彰显了红十字组织在民间交流工作中的代表性、公益性及首创性。
论坛集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和实际演练为一体,丰富了两岸红十字志愿者救生救护经验,提高了相互配合能力,探索实践了两岸红十字组织灾害互援互助机制,展示了红十字生命救援特色和职能,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论坛,两岸红十字组织还达成了以福建为重点建立海峡两岸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员培训基地、辐射闽浙赣粤鲁涉水城市、培训红十字水上救生员600名、建立水上救生志愿服务队28支的合作意向。
2013年,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首次入台交流,进一步推进了与台湾26个市县红十字分支会的对接,对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红十字事业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博爱论坛在闽台两地的共同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水上救生、生命搜救、灾害互援、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水平。
交流合作更加务实深入
近年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间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从总会到各分会,会领导至工作人员,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
应中国红十字会邀请,今年9月15日至22日,台湾红十字组织会长王清峰一行到访总会,并赴甘肃、四川对舟曲泥石流、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台湾援建项目进行实地考察。15日,陈竺会长、徐科常务副会长及郝林娜副会长在总会会见了王清峰一行,并就双方交流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此前,中国红十字会原会长彭珮云于2009年访问了台湾红十字组织;2011年,时任会长华建敏赴台参加了“莫拉克”台风中国红十字会援建项目捐赠活动。台湾红十字组织原会长徐亨、陈长文也曾多次到大陆访问。
双方通过人员交往,加深了相互了解,并为两组织更好地开展合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和业务交流过程中,两岸红十字组织也不断开启新的合作领域,根据各自特长,开展合作项目。
水上安全员救护培训是台湾红十字组织的强项。2007年,两岸红十字组织合作,根据大陆实际情况,在广东省成立培训基地,开展水上安全员培训项目。2008年,两组织在广东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又在福建省建立了培训基地。该项目将逐步推向有条件的省份,以使更多安全员得到培训,使更多生命得到保护。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合作,派员为亚运会水上竞赛项目提供了救护保障。双方的合作获得了广泛社会赞誉。
2013年8月,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民间交流及水上救援培训合作备忘录”,涉及培养两岸水上安全救生员队伍建设、青少年“红十字人道之旅”交流活动、两岸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交流和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等四大版块的交流合作。在保持两岸青年开展交流活动的同时,明确了开展两岸志愿者及社区工作者的交流。
中国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争取更多台湾民众参与到两岸的交流中,接触大陆,了解大陆,了解中国红十字会,增进两岸基层民众的相互认识和友谊。
历史回顾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早期往来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迫于内外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一时间,探亲的人流如堤之决口,使海峡两岸查人转信、寻根问祖信件激增。
中国红十字会遵循组织宗旨和原则,帮助海峡两岸同胞查人转信成了义不容辞的任务。由于两岸不通邮电,无法正常联系,只能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东亚地区办事处(当时设在香港)中转。大量印有“红十字”的规范的查人专用信函,源源不断地流向对方。数以万计的两岸离散同胞因此取得了联系,得以团聚,被人称为“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在两岸关系日益发展的时候,时机已经成熟,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开始了彼此往来。
1988年10月12日,在厦门浯屿海面,厦门市红十字会将落水被救的国民党军队士兵许志淞转交台湾红十字组织,这是两岸红十字组织第一次直接接触。
1990年4月16日,两岸红十字组织负责人第一次互通电话。应台湾方面要求,中国红十字会救助了在宜昌发病的台胞刘凤子女士。
1990年五六月间,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徐亨、常松茂一行到大陆访问。中国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曲折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进行了工作会谈,达成了五项口头协议:
查人工作将开始直接联系。台胞来大陆和大陆民众赴台衍生的伤、病、亡及证件逾期等事宜,红十字会应给予积极必要的协助。大陆红十字会将继续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处理有关台湾渔船海难事件;台湾红十字组织将积极向台湾有关部门交涉,给予在台湾沿海从事正常渔业生产的大陆渔民人道主义待遇。大陆民众继承在台亲属遗产时,大陆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文件,经大陆红十字会盖章,台湾有关地方法院方能认可;台湾红十字组织将向大陆提供台湾律师公会名册,供大陆民众办理遗产继承事宜选择律师时参考。在促进海峡两岸双向交流方面,两岸红十字组织将积极努力,争取先行一步。
1990年7月下旬,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陈长文、常松茂访问北京等地,并商谈了双方举办红十字冬夏令营有关事宜。
这些往来为以后两岸红十字组织有效接触商谈奠定了基础。(乐美真)
两起惨案:金门商谈的近因
1990年7月22日凌晨,福建平潭县澳前镇光裕村渔民发现一艘搁浅渔船。登船后打开两个被密封钉死的船舱,发现25具尸体。舱中惟一的幸存者林里城,也已奄奄一息,经全力抢救后脱险。林讲述了这一惨案的经过。这艘渔船叫“闽平渔5540号”,是7月中旬到台湾海域做生意时被抓扣的。7月21日下午,台湾有关方面在宜兰县澳底,将陆续渡海入台的大陆同胞用黑布蒙住双眼,强行关进船舱,用六寸长的全新圆钉将船舱顶盖钉死,并压上木头等重物。被关押的渔民挤蹲在一米来高、三米见方的船舱内,缺氧缺水,闷热异常。他们用头顶,用手砸,拼死欲打开舱盖,但无济于事,最后一个个痛苦地死去。林里城是偶然发现船舱隔板上有一个绿豆大的小孔,贴近呼吸才尚存一息。
这起命案在台湾曝光后,舆论大哗。
8月4日,中国红十字会将新华社福州8月3日电的消息稿传真给台湾红十字组织,并指出“这是一起严重违反人道主义的事件,请贵方帮助调查了解,并催促台湾有关方面追查肇事人员”。
8月6日,台湾红十字组织发来传真,承认此案“引起此间朝野之严重关切”。
8月7日,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代表秘书长陈长文打电话给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韩长林:建议今后在台海中线交接遣返,具体问题可在第三地研究。这个电话是以后促成金门商谈的一个最初的信号。
8月8日,陈长文传真给韩长林,称“本会拟与有关单位协调,研究一套由本会参与大陆居民留置及遣返作业的方式,以昭公信,如贵会将来亦能配合派员洽借民用船只驶至海峡中线以西某一经双方联系之地点,接回为我方遣返之大陆船只,护送其返回大陆,当有助于人道精神之发挥、责任之厘清,避免误会之发生,还望从优考虑惠复”。该传真还表示,“此后我方经海上遣返大陆居民时,本会亦可能逐批提供名单,供贵会参处”。
8月10日,韩长林发传真给陈长文,告之“我们原则同意您提出的有关红十字会今后参与人员遣返的建议,具体办法待与有关部门研商后另告”。这个传真是对最初的信号表示的一个积极的态度,预示两岸红十字组织有可能合作。
然而,正在两岸为25人惨案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又发生了另一起惨案。8月13日,台湾海军押送福建“闽平渔5202号”渔船驶回福建。在台湾基隆港以北13海里处,军舰与海船相撞,渔船断裂翻覆,船上被遣返的50名福建人,有21人溺毙。
46条人命含冤以殁,台湾有关方面已如千夫所指。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两次发表声明,呼吁当局废弃“三不”陋规,与彼岸相关部门尽速接触会商,针对海峡两岸人民渡海往来事宜,签订明确规范,使台、闽同胞皆有法可依,彻底防杜悲剧之重演。台湾有关方面也感到事态严重,难辞其咎。在内外压力下,台湾方面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求与大陆联系商谈的对象。权衡再三,最后还是找到红十字会。
(乐美真,时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金门商谈亲历者之一。以上两文节选自《纵横》杂志2007年04期《〈金门协议〉签订的台前幕后》一文)